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风景秀丽的科学岛,正式成立于1979年10月。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拼搏努力,智能所已发展成为一个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应用与基础研究并重的科研机构。全所现有正式职工200多人。
智能所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重要研究单元之一,科研学科重点为仿生感知与智能科学,现设置四个研究单元即:仿生感知与控制研究中心、仿生功能材料与传感器件研究中心、智能信息系统研究中心、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承办自动化领域核心期刊《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EI收录)。
智能所以探索和发展仿生感知与智能科学技术,为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改善与延伸提供先进的信息获取与智能决策理论、技术、系统为使命,致力于在仿生感知、信息获取、智能农业信息系统、智能检测与控制、微纳米技术、先进制造、安全系统等重要领域为国家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和贡献。建所三十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科院、省部及地方科技攻关等课题近千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0多项科技奖。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深入推进,智能所在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上、科技成果数量和层次上均不断提高、取得进展,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研究生教育是智能所人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所认真贯彻中国科学院“所系结合”的方针,积极参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自2003年起将研究生教育纳入到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唯一一家研究所),学生既可享受中国科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又在科学院研究所从事科研论文工作,这种崭新的培养模式对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全所现有在学博士生60人,硕士生170人,他们已成为研究所一支重要的科研生力军。
热忱欢迎全国各地优秀学生报考我所硕士研究生。
报考说明 : 1、2014年我所拟招收硕士生50人(含推免生),具体招生计划以中国科大下达的为准。我所研究生教育已整体纳入到中国科技大学,成为中国科技大学下属的院系,我所录取的学生学籍在中国科大,颁发的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与科大本部学生完全相同。
2、由于我所研究生招生已整体纳入到中国科技大学,考生在报名时第一志愿报考单位需填“中国科技大学”(代码10358),院系名称填“智能所”(代码157)。报考我所研究生即报考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学生按中国科大要求进行培养,毕业颁发中国科大学历和学位证书(在中科院属研究所中我所是唯一执行此种培养模式的科研机构)。
3、我所硕士生待遇:研一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每月900元,研二、研三在所做论文期间1110~1800元。此外还有过年过节费、普通奖学金、加班费、劳保费等各类福利,可按规定申请中国科大各类奖学金。
4、我所研招办联系人:王老师,刘老师(Tel:0551-5592420,5591136,邮件:yhwang@iim.ac.cn,lsw@iim.ac.cn)
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代码 | 081100 | 学科专业名称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报考条件 | 推免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同时欢迎跨专业报考 |
专业介绍: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宽厚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有关专门知识,能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及相关领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具备工程技术开发能力,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我所涵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息获取与控制等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机电系统与微传感器、智能检测技术 、自动化仪器与仪表、智能安全预警技术、智能传感系统、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控制与仿生感知、智能信息决策系统、仿生视觉、专家系统、多传感器融合、机器人感知、信息获取科学与应用等。本学科毕业生除出国继续深造之外,可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管理机构等部门任职。 |
硕士研究方向 | 硕士考试科目 | 覆盖范围 | 参考书目 |
1) 微机电系统与微传感器 2) 智能检测技术 3) 自动化仪器与仪表 4) 智能安全预警技术 5) 智能传感系统 6) 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 7) 人工智能 8) 智能控制与仿生感知 9) 智能信息决策系统 10) 仿生视觉 11) 专家系统 12) 信息获取科学与应用 13) 机器人感知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9电子技术或82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或848自动控制原理或849信号与系统B | 各科目重点考核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 | 1) 《电子技术基础》(含数字和模拟),康华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沈被娜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3)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编,科学出版社。 4) 《信号与系统》,郑君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学科专业代码 | 085210 | 学科专业名称 |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
报考条件 | 推免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 |
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能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能够胜任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注重领域的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管理机构等部门工作。 |
硕士研究方向 | 硕士考试科目 | 覆盖范围 | 参考书目 |
1) 微机电系统与微传感器 2) 智能检测技术 3) 自动化仪器与仪表 4) 智能安全预警技术 5) 智能传感系统 6) 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 7) 人工智能 8) 智能控制与仿生感知 9) 智能信息决策系统 10) 仿生视觉 11) 专家系统 12) 信息获取科学与应用 13) 机器人感知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9电子技术或82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或848自动控制原理或849信号与系统B | 各科目重点考核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 | 1) 《电子技术基础》(含数字和模拟),康华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沈被娜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3)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编,科学出版社。 4) 《信号与系统》,郑君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学科专业代码 | 080400 | 学科专业名称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报考条件 | 推免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 |
专业介绍: 该一级学科包含以下专业和方向: 1.光机电一体化(080420):本学科涉及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以机械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等为技术基础,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结构系统与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等为专业技术,主要从事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领域为主体、与工程光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相关的理论、技术、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本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技术学科,覆盖的应用领域包括技术装备、高新技术工业、航空航天、医疗装备等等。 2.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本学科以精密机械、电子学、光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融合为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数理、工程技术基础,有宽广知识面,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基础的研究,还在重要技术装备等多方面都担负重要角色。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科研及开发管理等工作。 3.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402):本学科主要研究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信息的现代科学技术及仪器,包括测控技术及仪器、现代传感技术、精密计量理论与应用、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等。现代科学仪器及设备是机、电、光、计算机、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高度综合。本学科的发展及应用与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生物、医学、材料、航天、环保等领域尤其突出。 |
硕士研究方向 | 硕士考试科目 | 覆盖范围 | 参考书目 |
1) 智能微系统 2) 微机械加工 3) 仿生机器人技术 4) 精密计量仪器 5) 智能机电系统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 301数学一 821机械设计 | 机械设计:同工程科学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覆盖范围。 | 机械设计:同工程科学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参考书目。 |
学科专业代码 | 070300 | 学科专业名称 | 化学 |
报考条件 | 推免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同时也欢迎材料学科专业考生报考 |
专业介绍: 本学科在我所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专业。研究方向涉及半导体材料、功能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的理论计算、物理和化学制备、性能表征等研究内容。目前,智能所在该专业拥有包括“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研究员、副研究员10余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仿生纳米材料与传感器、仿生敏感材料与元件。目前承担的重要项目包括国家“973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内的项目数十项,科研实力雄厚,成果突出,科研平台十分优越,就业主要去向为出国留学、高等院校任教、科研院所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研究,国内半导体材料、晶体、薄膜生长等高科技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等。 |
硕士研究方向 | 硕士考试科目 | 覆盖范围 | 参考书目 |
1) 仿生纳米材料与传感器 2) 仿生敏感材料与元件 3) 功能高分子合成与设计 4) 纳米环境材料 5) 环境化学与材料 6) 纳米器件制造 |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1物理化学 846综合化学 | 物理化学、综合化学: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专业的覆盖范围。 | 物理化学、综合化学: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专业的参考书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