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简讯

动态简讯

智能所主编的《浅水型河湖底泥洗脱生境改善技术规程》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

来源:  | 时间:2025-04-21|  作者:综合

4月17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牵头主编的《浅水型河湖底泥洗脱生境改善技术规程》在北京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清华大学教授刘会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夏星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姚芝茂,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环境专业总工李堃等水科学与水生态环境技术领域专家充分肯定底泥洗脱是修复水体生境、促进生态恢复的先锋措施,建议通过标准引领加快推广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底泥洗脱技术是余增亮研究员结合水体内源污染的成因及释放特征,提出的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理念与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物理扰动在洗脱仓内产生湍流,湍流剪切力分散沉积层表面的颗粒物,沿重力方向形成粒度梯度分布,粗颗粒物重力沉降原位覆盖,细颗粒物通过泵吸转移出水,经絮凝沉淀固液分离,清水回流河湖,絮凝污染物转移上岸干化应用。目前,底泥洗脱技术已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开展工程化应用,底泥洗脱后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原生沉水植物恢复性生长。其中,北京凉水河底泥洗脱暨生态恢复项目荣获2020年度水利部“大禹科技奖”。

该技术发明人之一冯慧云研究员介绍,河湖沉积物有机质占比通常只有5%~10%,重污染水体可超过20%。地球物理化学过程产生的底泥悬浮组分主要为有机质、颗粒态营养盐和无机微粒,其物理特征为63微米以下细微颗粒,夏季厌氧上泛,导致水体混浊,甚至诱发藻华和水体黑臭现象。底泥洗脱技术通过“淘洗”方式,精准去除底泥中的悬浮组分,构建稳定的泥水界面,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满足沉水植物生长对光照和基质条件的需求,“唤醒”沉睡的生命,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强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复原力,最终实现以太阳能为主要驱动力的生态完整性修复,很好地践行了总书记提出的处理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在致辞中指出,团体标准是国家标准体系政府类标准和市场类标准二元体系中的一元,是国家标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地位上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平等,在国家标准体系中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相关单位开展《浅水型河湖底泥洗脱生境改善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研制工作,将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团体标准,并向行业推广应用,填补了相关领域标准空白,充分体现了团体标准的创新引领作用。下一步,学会将动员和组织跨学科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发掘更多优秀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和应用案例,积极推动团体标准发布后的实施推广,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贡献。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雷克环境北京凉水河底泥洗脱工程现场,对凉水河从典型黑臭河道华丽转变为碧波荡漾、水草摇曳、鱼翔浅底、水鸟飞鸣的生态景观深感震撼。专家们纷纷表示,底泥洗脱技术有效重启水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实现以太阳能为驱动力的生态完整性恢复,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会场


黄山奇墅湖底泥洗脱机运行


北京凉水河治理前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