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种业翻身仗,科技是关键。当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
合肥汇聚有一批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农业科技研发有“领头”。眼下,各方正抢抓机遇,加快创新,推进“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跨越式发展,助力合肥建设“种业之都”。
广泛应用前沿育种技术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百姓家。阳春三月,合肥种子领域专家无不在一线忙碌。
从事蔬菜育种工作近20年的严从生,最近一直带领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奔波在田间地头,开展辣椒、番茄等蔬菜育种材料的定植工作。
多年来,该团队创制了1000多份番茄、辣椒、西瓜、甜瓜等瓜菜新种质材料;育成了80多个瓜菜新品种(组合),64个品种已通过审定(鉴定),部分品种已经成为主产区的主导品种或主栽品种。
“育成一个新品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个七八年是出不来的,一整天待在试验田里观察、记录是家常便饭。我们现在通过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加快了育种进程。”严从生说。
丰乐种业环巢湖流域水稻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图片来源:合肥丰乐种业)
丰乐种业水稻研究院院长张二朋正计划前往海南南繁基地,开展杂交稻育种工作。
“我们需要常年往返于合肥和三亚之间,进行田间试验。过程虽然辛苦,不过能育出新品种,农户种了都说好,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张二朋说,2021年丰乐种业审定水稻品种11个,其中晚稻品种“乐优966”具有广适、抗倒、耐旱、高产的特点,且适宜轻简化栽培,亩产比同类型品种增产60斤。
张二朋介绍,围绕加快品种选育效率和提升种子质量,丰乐种业正在开展生物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单倍体育种、种质资源遗传评价等。
加快建设“智能育种加速器平台”
近年来,在全市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市每年培育推广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品种100个左右。
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东北大米品种“润稻118”(图片来源:合肥丰乐种业)
“壮大种业必须要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建好研发平台是重中之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加快建设“智能育种加速器平台”,支撑合肥种业创新发展。
据了解,“智能育种加速器平台”建设内容包括一座“智能育种中心”与四条“智能育种加速线”,是集育种和科研单位提供种质资源创制、种质资源鉴定、加代服务、逆境测试等于一体的标准化大型育种基础科研和服务平台。
“我们希望发挥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把传统的离子束育种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新的路线,打造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说。
该平台建成后,预计每年创建新种质资源500份,精准鉴定核心种质资源材料3000份至5000份,病毒等生物胁迫和旱涝、高温、冻害等抗逆基因型材料1000份,建立并丰富基因资源库。“平台面向全国育种专家提供服务时间不低于50%,总体育种效率提高10倍,育种周期缩短60%。运行团队和用户每年育成新品种100个,生物合成工程化菌种品系10个。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种业创新
作为全省种业发展的重要“智库”之一,安徽农业大学也在全面发力。
据了解,该校将加快建设安徽省生物育种技术研究院,构建生物育种工程技术、新品种研发与中试、生物育种大数据信息和综合服务三大平台,开展分子设计育种、胚胎工程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图片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官网)
该校力争到2025年,精准打造国家级人才领衔的高层次育种团队10个左右,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选育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农作物和畜禽、果蔬、茶叶等优质新品种100个以上。
“我们将依托‘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合作企业战略联盟’,深化与荃银高科、丰乐种业、江淮园艺等企业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打造航母型领军企业。”安徽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华新红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出品 | “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 “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h_UEky8PMfPfQ4__C4N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