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中安在线]奋斗者·正青春】王智灵:车辆“训练师”让无人驾驶更智能、更灵活

来源:  | 时间:2022-05-10|  作者: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车,正越发成为继手机后最普及的智能终端。有这样一群人,每天都在“训练”车辆,让它“变聪明”“更灵活”。

  王智灵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的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带领团队集智攻关无人驾驶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作为车辆的“训练师”,让车辆“广见世面”,“教”会车辆在复杂环境下闪展腾挪、安全行驶是王智灵精进的方向。其研究成果已在机场、码头等多个场景得到转化应用。

  “我们研究的是在未知环境下,让无人驾驶车辆自主感知环境并作出安全决策。”这位“80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无人中心副主任介绍道,通过给车辆加载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设备,让车辆有了“感官”,具备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再通过机器学习,赋予它自主作出安全驾驶的决策能力。目前,王智灵的团队已提出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有效解决了环境复杂性与随机性等问题,提升了在污损、遮挡、光照变化等情况下车辆的适应能力,让无人驾驶系统更加“随机应变”。

  “这类技术可被应用在民用出行,货物运输和军用装备等方面。”在介绍研究技术的应用场景时,王智灵以港口货物运输为例:“船舶停靠港口后,货物可被自动装卸到无人驾驶车辆上,并最终被运输到指定位置。不仅释放了劳动力资源,也提高了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目前,王智灵及其团队已研制出三代智能先锋无人车,并通过了基金委组织的开放式真实道路测试,获得优秀的结题验收评价。此外,该团队已开发广汽传祺GA5自动驾驶汽车、江淮IEV6S自动驾驶汽车、北方股份120T无人驾驶矿车等十多辆无人驾驶车辆,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和应用。

  都说科技创新是一场不知终点的马拉松,比拼的是速度,也是耐力,需要久久为功。为了让无人驾驶车辆在未知环境中依然能够安全前行,王智灵和团队可谓是矢志坚守。“科研工作者遇到难题是常事”,王智灵说,在未知环境下,无人驾驶汽车首先面临的就是“去哪里是安全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获取数据,分析其背后存在的机理,设计智能的算法和程序,让车能‘理解’数据,从而感知到环境并作出正确决策,再经过反复测试验证,保障行驶安全。”

  为了给无人驾驶车辆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真题”,保证其顺利“毕业”,加班熬夜对于王智灵和其团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做科研任务,要想做到门儿清,哪有不加班的。”王智灵举例说:“为了研究车子在夜间行驶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半夜进行尝试,如果要研究车辆在乡村野外的行驶能力,就必须走进田间地头。走沙漠、进山区……各种复杂地形对于我们团队,都是常态化工作的一小部分。”2016年因为一个科研攻关任务,孩子刚出生三天,王智灵便需带队做外场试验,回家后,孩子已经三个月大了。“看到长大的孩子,虽然很开心,但也有愧疚,特别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王智灵说,这样的故事在团队中还有很多。

  “能上车的程序才是好程序。”这是王智灵在团队中重复最多的话,他表示,无人驾驶技术已逐渐具备应用条件。“下一步,我们要在进一步加强攻破无人驾驶关键技术难题的同时,把重点放在研究成果的转化上,以期将成果应用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之中。”(记者 孟一凡 刘职伟 段玉 海报设计:戴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