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中安在线]啃下科研“硬骨头”,做粮食安全“守护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研究员吴丽芳

来源:  | 时间:2022-05-16|  作者:中国妇女报 王蓓

  最近这段时间,吴丽芳一直在忙着“智能育种加速器平台”建设选址的相关工作,奔波劳碌却乐此不疲。

  “把人工智能应用于育种研究,可以全方位应用生物、物理、制造、光学等各学科技术,将大幅提升我国生物育种基础研究以及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我们团队‘十四五’期间的重要科研项目……”暮春,安徽合肥科学岛上,54岁的科学家吴丽芳思路敏捷、语速飞快,一说起自己的科研领域就滔滔不绝。

  吴丽芳,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自1985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起,37年致力于农业科研和育种研究。她带领的团队,在小麦赤霉病防控、解决秸秆还田带来的燃烧污染和病原菌问题、实施中科院第二粮仓“十三五”重大项目等,都有着突破性的研发成果。

  结缘农业,其实源于偶然。高考前,山东烟台“学霸”姑娘吴丽芳只顾着埋头学习。“当时遗传工程兴起,听从舅舅的建议”,吴丽芳走进大学校门,也一脚踏入了“农门”。本科毕业,她又师从刘大钧院士,在植物细胞遗传方面更为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大师们始终保持初心和求知欲的学习态度,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治学精神,是最好的言传身教,让我在之后的求学、科研之路上,不畏难、不怕苦,始终保持努力上进的态度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年后,吴丽芳无数次跟学生和科研团队分享求学时的故事,鼓励他们在农业科研之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采访中,吴丽芳用轻松的语调介绍自己的经历。研究生毕业,随爱人来到安徽,进入高校教书。几年后,“爱折腾”的吴丽芳走出“舒适圈”,到中科院读博,之后又在33岁的年纪远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8年后,回到科学岛,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十几年来,随着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不断增多,团队声名鹊起。

  事实上,看似顺遂、轻松的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没有任何成果是‘躺平’可以得到的,”吴丽芳坦言成功背后的秘诀,“唯有乐观、努力。”

  做农业科研,走到乡村的田间地头,是常态。别人以为的苦,在吴丽芳的心里总能生出许多乐趣。“现在因为疫情影响,去乡村少了。那些闻得见土地芬芳和田野里稻麦、野花香味的日子,格外让人怀念。”吴丽芳眼里闪着光。

  2009年,初回科学岛组建科研团队,吴丽芳“一穷二白”,没有实验室,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经历过一个烧杯、一张试纸都要自己购买,一点一滴建起实验室的窘迫,也经历过团队人员工资没有着落,借钱发工资的艰难,吴丽芳没有气馁。她和科研团队反而更多了面对重大科研项目时的执着和攻坚克难的坚韧。

  从针对小麦赤霉病研发纳米防护膜技术,提高小麦抗逆性;到为解决秸秆还田所带来的燃烧污染和病原菌问题而研发的微生物降解技术;再到攻破组培技术壁垒,做经济作物的组培繁育,解决国内大部分种苗靠以国外进口为主的现状等,吴丽芳带领团队从农业实际需求出发,埋头苦干,一项项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和突破性发现,成为实验室最亮眼的名片。

  2014年,为保障粮食安全,在中科院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国家科技部提出了面向中低产田的提质增效系统科技工程,即“第二粮仓计划”。中科院党组率先布局,部署了STS项目,进行前期预研,为国家第二粮仓科技工程全面实施提供示范样板和建设方案。

  “国家需求落在合肥研究院,就是它的使命担当;来到我的肩上,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吴丽芳坦言,“多年来,我从细胞到分子越做越微观,而系统工程则是宏观中的全局观,从微观到宏观,毫无经验可言,但我不能退缩,因为这是我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那几年,吴丽芳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这个项目上,“光项目进展简报就写了100多期,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

  一年后,吴丽芳团队做出的成绩慢慢获得了认可,也陆续获得了大量经费支持,她主持的项目也吸引了农业部、科技部等部门前来调研。同时,该项目也入选2017年全国四大农业科技工程,并列入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规划。

  吴丽芳笑言,如果说“第二粮仓计划”是被动承担重任,那眼下的“智能育种加速器平台”,则是为守护粮食安全,自己“找”来的项目。在她看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创造了世界奇迹,在水稻育种领域世界领先,但同时中国的种业发展还面临着优质种质资源积累不足、种质资源鉴定技术滞后、育种效率低、育种模式亟待革新等“卡脖子”问题。

  “‘第二粮仓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课题组突破传统思路招收不同学科方向的人才,多学科交叉最终‘啃’下‘硬骨头’。”结合这些经验,吴丽芳开阔思路,决定试着突破传统的育种模式和研究方式,借助光学、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制造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应用于育种研究,创新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核心种质,实现我国种业科技大变革。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守护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把种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几十年科研经验累积后,中年的吴丽芳下定决心,“以种业创新为抓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培育满足人民营养和健康需求的种子。”(全媒体记者 王蓓)

  原文链接:http://ah.anhuinews.com/meiti/kah/zy/202204/t20220429_5984682.html

附件下载: